为什么说佛教是着“相”,而儒家才是不着“相”呢? 2018-05-25 14:14 来源:华章同人 儒家 /佛教 原标题:为什么说佛教是着“相”,而儒家才是不着“相”呢? 先生尝言:“佛氏不着相,其实着了相;吾儒着相,其实不着相。” 请问。 曰:“佛怕父子累,却逃了父子;怕君臣累,却逃了君臣;怕夫妇累,却逃了夫妇,都是为个君臣、父子、夫妇着了相,便须逃避。如吾儒有个父子,还他以仁,有个君臣,还他以义,有个夫妇,还他以别,何曾着父子、君臣、夫妇的相?” 译文 先生曾经说:“佛教提倡不执着于‘相’其实却是着了‘相’:我们儒家对于‘相’执着,其实却对‘相’不执着。” 黄以方向先生请教这句的含义。 先生说:“佛教害怕父子关系牵累,就逃避父子之情;害怕君臣关系牵累,就逃避君臣之义;害怕夫妇关系牵累,就逃避夫妇情分。这都是执着于君臣、父子、夫妇的相,才要逃避。我们儒家,有父子关系,就给它仁爱;有君臣关系,就给它忠义;有夫妻关系,就给它礼节。什么时候执着于父子、君臣、夫妻的相呢?” 王阳明 著 叶圣陶 校注 《传习录》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论学语录与书信集,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,集中反映了阳明心学的精髓。《传习录》共分三卷,上卷的语录是王阳明本人审阅过的内容;中卷是王阳明的亲笔书信,是其晚年著述;下卷的语录虽然没有经过王阳明本人审阅,但具体地叙述了王阳明晚年的学术思想。 《传习录:叶圣陶校注版》为语言大师叶圣陶先生精心校注本,是现代人学习、研究《传习录》的上选读本。 ▼ 《传习录:叶圣陶校注版》 |